• 中文
  • Jun 26, 2023

香港:王拓

WANG TUO, The Second Interrogation, 2023, still from video installation in two parts: 24 min 30 sec (part one) and 29 min 26 sec (part two).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Blindspot Gallery, Hong Kong.

如果說王拓早期的錄像作品《審問》(2017年)剖析了中國政府的審查員在審問時中所使用的肢體語言和技巧,那麼他在香港刺點畫廊首映的續篇則更深入探討了藝術家們在長期抗衡審查機器時的心理狀態。

《第二次審問》(2023年)檢視了中國藝術家所面臨的現實。迫於政府監視的壓力,他們常不得已地隱瞞自己的意圖,或面临被「請喝茶」(被國安審訊)的可能,又或因為內容無法通過審查而被迫取消展覽。《第二次審問》的前半部分以雙頻道錄像作品的形式置於畫廊的一端,巧妙地形成了一個V字形的結構,從而提供了兩個對立的視角:一方為藝術家,而另一方為審查員。站在角落,觀眾能清楚地聽見其中一個角色的內心,同時也能隱約聽到另一方在空間中迴響的聲音,彷彿觀眾和角色一起經歷著內心的想法和外在的對話。

王拓的故事從這位藝術家角色在美術館中舉辦的對談節目開始。其間,他回憶起了(現實中真實舉辦過的)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大展」。藝術家肖魯在那場展覽中朝著鏡子中的自己開了兩槍,一舉成名。審查員偽裝成一位熱情的觀眾,向藝術家提出了一系列關於藝術創作的歷史意義的問題。當藝術家解釋自己的實踐時(或許也是王拓作為藝術家的自我反思),外部的對話逐漸淡出,而觀眾則被留在藝術家的內心獨白裡。儘管他對於藝術家身份和如何創造意義的反思是真誠的,但他的思考有可能陷入了一種自我反省和辯證的閉環。但又或許這正是蘊藏於這個錄像作品中的意義:中國藝術家對於審查制度的過分關注,迫於社會形勢和壓力,他們常試圖回應時代的宏大敘事,這也許成為了他們自由創作的絆腳石。錄像的結尾是樂觀的,審查員最終被藝術家和他的作品打動,決定背叛他所處的制度。

《第二次審問》的後半部分以單頻道錄像的形式在畫廊的另一端繼續講述這個故事。一場薩滿與鬼魂之間的審問、一群在貼滿不准掉頭標誌的牆下(八九大展的又一處致敬)前進的表演者,一一象徵著沒有退路的狀態。王拓撰寫的台詞一如既往帶有一種詩意,鬼魂所講的話回顧了中國現代歷史上屢次失敗的政治運動、儒家思想和現代中國社會結構的連繫,同時也刻畫了在地下文化圈中感知到的片刻溫暖。這一部分的錄像主要拍攝了藝術家角色策劃的一場行為,由各界創作者們共同參與演出,但王拓鏡頭下一些刻意的編排(包括過於講究的特寫鏡頭),都令螢幕外的觀眾有種被排除在外的感覺;而儘管鬼魂的話引人深省,卻不時帶有一種說教的意味。但又或許王拓試圖透過這樣的方式批評這樣空洞的、表演性的「革命」。

展覽中的畫作基於兩組照片,一組是藝術家、詩人和表演者的肖像,另一組則是1989年天安門事件期間的檔案照片。前者的人物大多是躺著的,暗示了最近的「躺平」運動;而後者則被畫成黑白色調,呼應最近的白紙革命。在王拓看來,1989年的事件從未結束,而是在不斷演變;歷史並沒有重演,而是繼續前進。

展覽開幕時,刺點畫廊中擠滿了藝評家及收藏家,迫切地參與藝術家談話,儘管他們同樣重要,但本質上這場展覽更像是王拓獻給創作者們的一場真摯的對話。他勇敢地面對了當下的社會動盪,誠實地審視了藝術家自身的實踐。這場審問不僅來自於權威架構或審查機器,更來自於藝術家自己:在黑暗的時代我們還能否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保有探尋「真相」的勇氣?「第二次審問」將悲觀和樂觀編織成一股力量,一股在過去中尋找未來的方向的力量。

Subscribe to ArtAsiaPacific’s free weekly newsletter with all the latest news, reviews, and perspectiv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each Monday.


Related Articles